【沿著大運河看山東】走進臨清 領略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
【清代運河文化研究】英國阿美士德使團眼中的聊城運河
寄語飛南歸北雁,大運河畔是家鄉。大運河見證東昌府區輝煌歷史,彰顯東昌府區深厚文化底蘊,是東昌府區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東昌府區鄉村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東昌府區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4個、市級60個。
悠悠大運河,風采越千年。東昌府區因運河而興,流淌千年的悠悠運河,滋養、潤澤了世世代代的東昌人。大運河里寫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滄桑,串起時間和空間,融入這座城。東昌府非遺文化,凝聚著人文光芒,是東昌府區顯著的文化符號。
幾年來,東昌府區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行動”,集中治理大氣、水、土壤等環境突出問題,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綠地常在、清水長流、藍天永駐。
運河一線牽南北;仨鴼v史,連接北方與南方的大運河,是一條繁榮沿岸城市經濟、文化的黃金水道。帆檣林立,商賈云集,繁盛的漕運沉淀出優秀的運河商業文明。
東昌府區,聊城市轄區,居魯西,臨黃河,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一河悠悠碧水,兩岸盛世圖景。近年來,東昌府區不遺余力推動文化與旅游有機融合發展,文化與旅游相伴相生、共生共榮,走出一條彰顯東昌府區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
11月23日早8時,包括閃電新聞、齊魯壹點、海報新聞等在內的山東省多家主流媒體新聞客戶端同步上線“沿著大運河看山東”開機屏、發布微視頻《美好應“運”而生》,這意味著“沿著大運河看山東”網絡主題活動啟動。
“冠蓋風云集,樓船日夜通”“為言萬里客,此處是通津”“云帆萬里拱神州”等詩句,描述的皆為陽谷七級。這里有元代的北大橋(下閘),反映明清時期風貌的古渡口、古街,“一碑擔兩間”茶館、“八卦樓”飯館、旗桿石座、米廒等古跡遺址。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大運河陽谷段遺產保護區河道雙邊外延5米,面積為99公頃,遺產緩沖區以兩岸保護區邊緣為界雙向外延80米,面積為368公頃,總面積為467公頃。而臨清舍利寶塔的保護更是引起最高檢的關注,成為大運河保護公益訴訟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聊城從戰略高度、全局角度、生態維度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在保護文物、保護河道、保護生態,擦亮“江北水城·運河古都”金字招牌方面,聊城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大運河是我國先人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流動的、活著的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生動記錄著國脈與文脈的世代賡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明。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命題。
云上打卡最美海岸線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
“雙招雙引”看成果
2021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
祖國頌-慶祝新中國成立72周年
央媒省媒看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