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网 2006-2022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635-2921017
来源:聊城日报发布时间:2022-12-09 09:47:19
位山灌区渠首工程——位山引黄闸
夏旭光 马胜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造福于民成色最足的十年,也是引黄灌区乘势而上、澎湃向前的十年,更是位山灌区治水格局加快重塑、工程体系全面升级、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灌区形象稳步提升的十年。”12月7日,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月莲感慨地说。
位山灌区作为全国第五、黄河流域第二、山东省最大的灌区,坚决扛牢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的奋斗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灌区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再开新局,奏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乐章。位山灌区先后荣获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节水标杆单位、山东省首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长期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立涉灌区司法协作工作机制
水润四方扬“河”善
做优供水服务,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水生态文明,深深地嵌入在这座城市之中。一方水土,润泽一方百姓,位山灌区被誉为“鲁西命脉 水城之源”,因为它不仅承担着聊城65%的耕地灌溉任务,兼顾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工业企业等供水,还承担向河北雄安新区跨流域调水任务。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一直以来,重任在肩的位山灌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恪守“四水四定”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统筹调配,创新实行动态计划供水、预交水费供水、农业用水总量通告预警等制度,采取“流量包段、责任到所”“早引抢蓄、错峰供水、轮灌续灌相结合”等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精准调度,确保高效供水、均衡受益,努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数字化管理集控中心
创新实行链条式、闭环式、智慧式、能动式管理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监管运行机制,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自觉融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大局,加快位山引黄闸改建进程,形成了“节水显著、调控灵活、运转良好”的骨干水网,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得到新提升;坚持节水优先、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统筹调配,为沿线居民生活、骨干企业生产、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引黄入冀(补淀)跨区域调水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同时,以灌区国家级重点灌溉试验站为依托,加强同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典型作物灌溉制度、农业节水增效等研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良好局面,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56万亩……位山灌区坚持“四水四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以占全国约0.2‰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约2.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约5.8‰的粮食、4.6‰的蔬菜。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位山灌区累计引水86亿立方米,为聊城粮食“十九连丰”、沿线200多万居民生活、骨干企业生产、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实施跨流域调水17次,向河北雄安新区和华北地区调水34亿立方米,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渠一长一所一段一员”网格管理
强本固基守“河”安
构建现代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村里十几年无法浇上黄河水的900亩地,终于‘喝’上了黄河水,再也不用为小麦浇水担心了;这次不但能浇上黄河水,而且水量足,三五天就能全部浇完,真是太好了。有了黄河水浇地,我们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至少能增加200公斤,预计能超过500公斤。”3月10日,临清市唐园镇后卜头村党支部书记高广习看着地头的水泵在隆隆声中把黄河水引入田间,显得格外高兴。
后卜头村处于位山灌区三干渠用水的末端,受地势较高及黄河水引水流量小、时间短等因素影响,灌溉很难用上黄河水,只能用地下水,麦子的亩产量仅在200多公斤,这成了困扰后卜头村及周边村庄的大难题。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为了解决浇地难的问题,2020年9月底,聊城市正式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针对县乡村渠系多年没有系统治理的情况,位山灌区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解决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末级渠系治理和小涵闸、生产桥建设问题。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才能合理调节和分配水量,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位山灌区运行着聊城绝大部分水利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灌区自觉融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大局,科学谋划灌区水网,创新实行“党建+1+2+N”工程建设管理体系,高质高效完成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年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布局实施“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畅通灌区渠系,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打造现代化灌区;抢抓水利部数字灌区先行先试机遇,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加强“算力、算据、算法”提升,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构建“1+2+N”智慧灌区体系,实现涉水信息智能采集分析、远程控制调度和科学智能决策,灌区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干渠渠首水利风景区
牢树“项目为王”理念,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针对黄河调水调沙下切主河槽导致位山闸引水能力下降的问题,全力推进位山闸改建,提前实施闸后渠系配套下落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引黄困难的问题。突出抓好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现代化改造项目及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十年完成投资11.62亿元,衬砌改造渠道280多公里,配套改造各类建筑物近1000座,新建管理道路180公里,基本构建起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节水显著、调控有序、生态宜居的灌区现代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位山灌区还采取动态调整供水计划,采取轮灌续灌相结合等措施,优先向边远高亢、旱情严重地区供水,促进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均衡受益,让黄河水流进了麦田里,也流进了千家万户的心里。
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
执绿为墨书“河”美
持续推进生态灌区建设,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原来泥沙淤积、尘土飞扬、高低不平、垃圾遍地的二干渠城区段,变成了绿荫滴翠、花草遍地、奇石林立、充满水文化气息的滨水景观,成为广大市民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感知的活动场所;在位山黄河公园里,绿树成荫,白鹭嬉戏,水草、荷花在青色池水中摇曳,植被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小船悠悠穿梭在芦苇荡中,木栈道在水面上纵横交错,天然野趣,风光怡然……
位山灌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灌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修复和改善灌区生态,努力打造“渠畅、水净、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渠。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位山灌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成60.3公里池区道路、26座大中型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续建7公里总干渠,彻底改变了池区基础设施落后、几十年不通公路的面貌,实现了位山灌区东渠系统和西渠系统的互联互通。建成以位山黄河公园为核心的连片景区,辐射带动特色种植、民宿、农家乐、采摘等产业发展,昔日生态脆弱、泥沙飞扬、交通闭塞、贫瘠落后的东沉沙池区成为碧水荡漾、生态良好、脱贫致富的生态扶贫、乡村振兴样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位山灌区大力实施“幸福河渠·生态廊道”工程,加强渠道两岸植树、护坡绿化和景观提升,建设百余公里生态绿廊和一批集水利功能、休闲便民、景观宜人、文化育人于一体的“水·堤公园”,把骨干渠道建设成为一干渠“乡村绿道”、二干渠“城市漫道”、三干渠“楷模大道”样板段,努力打造沿黄绿色生态廊道灌区样板;建成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二三干渠渠首周店、一干渠渠首兴隆村等9处国家水利风景区,使原来陈旧落后的水利工程变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水利景观,点亮了聊城生态旅游新名片。
半个世纪的前行,寒来暑往,灌区人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榜样,用创新做笔,用大地做纸,谱写了一篇令人称赞的华章。
王铺文化广场
文化铸魂厚“河”蕴
写好文化传承文章,生动讲好黄河故事
文化是最深沉的发展底色。
世上本无亘古不变的东西,虽然历史已被雨打风吹去,不能忘却黄河所承载的众多内容,更不能忘却随河流淌的文化传说……位山灌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合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发展,深入挖掘时代价值、精神价值,塑造灌区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自信新高地。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位山灌区加强遗产保护,全面开展灌区水利工程遗产调查,广泛收集老物件、老影像、老照片及历史文化资料2000多件,留存文化记忆;积极与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沟通交流,开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公园建设、水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推进文化系统研究与交流共享。
加强项目融合,将“水·堤公园”同步打造为文化广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福利;推进三干渠“楷模大道·廉堤”样板段建设,以孔繁森精神、水文化、灌区精神为主线,打造集保护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水利精神于一体的生态走廊。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总结提炼“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的灌区精神,编撰出版《位山灌区志》《位山灌区六十年概览》,展示引黄灌溉、引黄治沙历史与成就;主动融入聊城市“两河之约”文旅新格局,丰富景区旅游研学服务项目,积极打造“位山黄河公园——周店水利风景区——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黄河文化和“灌溉试验站——四河头倒虹吸水利枢纽”水利科普等旅游研学线路,吸引中小学、大学生开展研学近2000人次;以《大河清流》文艺创作为契机,推进影视、广播、展览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生动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优美如画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数千年积淀的古老历史文化,在位山灌区融合在一起,转化为文化的软实力,为聊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风景,在游客眼里;味道,在游客记忆里;文化和精神,会一直留在游客的心里。
位山黄河公园
科学管理助“河”兴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方向比行进更重要,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方向,奔向共同梦想;精神比力量更可贵,一种信仰凝聚强大精神,激发不竭动力。这面旗帜,就是党旗;这种信仰之力,就是党建凝聚力。
位山灌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先后开展了“管理提升年”“全面提升年”“作风提升年”“重点项目建设暨创先争优年”等活动,深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管理更加精细科学高效,干部队伍更富活力、更加担当、更有作为,实现供水、工程等各方面效率效益大幅度提升,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党建进工地,创建“旗聚‘位’来 铸造精品”党建品牌,建立“党建+”工作模式,实现党建业务“双提升”;实施管理与技术人才双轮驱动,构建“选育用管”四位一体的干部队伍建设体系,理顺人事管理体系,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打造清廉灌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方向,在全国率先把骨干渠道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创新实行“渠长制”,组建“一渠一长一所一段一员”岸线网格管理队伍,建立“一科一册、一所一册”管理体系,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成为全省首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单位。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强化依法治理,出台政府规章《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办法》,出台《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为加强灌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在全国灌区中率先建立水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一体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共同建设工程水利、民生水利、平安水利、法治水利。
岁月的长河川流不息,时间的如椽之笔划出历史的刻度,写下时代的咏叹,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位山灌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的足迹因砥砺奋进而更加坚实,发展的丰碑因团结奋斗而愈加巍峨。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新时代、新征程上,位山灌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开新步伐、闯出新路子,为“六个新聊城”建设作出新贡献、创出新辉煌!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